一、什么是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二、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大型核设施(例如核燃料生产厂、核反应堆、核电厂等) 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状态的意外事件,可能造成场内人员受到放射损伤和放射性污染。严重时,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场外,污染周围环境,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例如: 目前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电站辐射泄漏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反应堆起火爆炸事故。 1、辐射剂量单位 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希沃特(Sievert,又称西弗),记作Sv。定义是每公斤(千克、kg)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J),为1希沃特。 希沃特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还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 实际上,辐射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甚至人的身体也存在着放射性。对一般人来说,比如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物质的人,每年因环境本底辐射摄取量是每年2毫希沃特左右。广东地区环境本底水平一般为0.10-0.20微希伏/小时。 2、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 若吸收剂量少,可以全无症状。若吸收剂量较高,会有轻度“急性放射病”,出现呕吐、暂时性白血球减少、轻度造血机能损伤;再严重者会令造血机能严重受损、肠胃道损伤;若吸收剂量极高,更会损害中枢神经并即时死亡。一般来说,全身短时间受照剂量4Sv即可导致死亡。 若已证实吸入放射性物质并出现症状,则只能通过促进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排泄,并针对相关症状作支援性治疗,以及长远进行健康监护等。 三、公众的辐射防护 1、公众防护原则 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会释放大量颗粒状放射性化学物质,这些放射性核素,除了会产生外照射外,还能经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甚至完好的皮肤进入人体体内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在核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保护自己: (1)、隐蔽 大多数建筑物可以使人员吸入剂量减少一半,隐蔽在室内同时也可以减少外照射剂量,在室外活动的人员应尽快进入室内,远离窗户等防护薄弱位置,不要随便外出,在室内避难时不要打开门窗,也不要打开换气扇或者空调。 (2)、个人防护 当空气已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使用手帕、毛巾等捂住口鼻,可以大大减少吸入放射性物质;如果需要到室外或者在移动过程中,应着长衣长裤,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并可以佩戴帽子、头巾、雨衣、手套、靴子等进行防护。如果估计自己受到污染,更换衣物,将其密封在塑料袋中,存放于偏僻处,彻底洗一次澡。 (3)、服用稳定性碘 泄漏出来的放射性同位素中,碘-131由于容易升华,很容易被吸收到人体中,造成体内照射,因此,服用稳定性碘可以减少吸入或者食入放射性碘的吸收。但是,由于服用稳定性碘的时间、剂量及人群对最终的防护效果有明显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不要随意服用市场上销售的含碘药品,以防止不但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对健康造成危害情况出现。在有必要的时候,国家会发放并告知公众服用碘片。 (4)、对食物进行干预 由于放射性尘埃降落到地面会污染食物、水源,因此,应将食物清洗干净,放入容器中密闭或放入冰箱中。尽量饮用桶装水,如果有条件,也可对水源进行沉淀、过滤、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 2、公众防护措施 (1)、听广播、看电视: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时,以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为准,不轻信各种传言; (2)、隐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3)、服用稳定性碘片:核事故有放射性碘释放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 mg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突发事件
核辐射
更新时间: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