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是造成职业病的原因。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10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方面。生产过程指生产设备、使用的材科和生产工艺;劳动过程指生产过程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比例等,生产环境指进行生产的周围条件,可以是大自然环境,也可以是按生产需要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不良的劳动条件中存在着各种职业有害因素,这些有害因素有的是单独起作用,有的是多因素联合作用或与不良生活云式联合起作用。 职业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1、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指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化学性有害因素分为毒物和生产性粉尘两大类。毒物指摄入少量就对人体有毒性的物质,生产性粉尘是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破碎和切割形成的微小固体颗粒。在实际生产中粉尘表面常会吸附毒物,固体毒物常以粉尘的方式存在。 (2)物理因素。不良物理因素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 高湿、高气压等。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和γ射线;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 (3)生物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主要是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瘟杆菌、霉菌、真菌、病毒等,生物病原物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传染是医务工作者的主要职业危害之一。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对职业卫生和劳动立法的重视程度、国民生产总值、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医疗卫生体制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直接体现在生产条件如经济条件差导致厂房建筑或设备简陋,防护设施没有或不健全,生产管理水平较低。 3.劳动的进行过程 劳动实施中许多因素造成直接健康损害,常见的有:劳动的组织和制度不合理,作息制度如夜班、倒班,工作过度;劳动强度过大、工作紧张度过高、精神和心理压力大;作业安排与作业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二、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实践的基本步骤之一。它对于合理地进行危害性评价、采取控制策略以及规划优先措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作业环境中有些有害因素是很容易识别的,如刺激性物质,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或通过呼吸会立刻使人产生剌激反应。另一些则不太容易识别,如有些化学物质人体接触后没有特别感觉。有些金属物质(如铅、隶、锚、健等)可能在接触若干年后才出现伤害。 识别有害因素最基本的要求是:判别作业场所潜在致害物、掌握有害因素危害健康的有关知识和认识现场可能出现的接触情况。
职业病
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和识别
更新时间:2017-05-04